琴韵悠悠 赴一场知己之约——第一届枕流琴馆音乐会侧记

关键词:

琴韵悠悠 赴一场知己之约

——第一届枕流琴馆音乐会侧记

  高山流水,知己难觅,是日,张良杰的知己坐满了大厅。

  10月22日,东营市吕剧博物馆音乐厅,东营市古琴协会会长、枕流琴馆馆长张良杰以一首《流水》压轴古琴音乐会,技惊四座,张良杰说:“慕名而来的观众都是我的知己,就像《流水》里的伯牙和子期,我们因琴结缘。”这首千古名曲,仿佛是张良杰的真实写照,因为这些年来他立下了一个又一个约定:和古琴的知己之约,和学生的知己之约,和自己的知己之约。

  张良杰

  

  与古琴之约:一生相伴,一世相随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代称为琴,传说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创造了最初的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弹拨乐器,位列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在西周时期广为流传,并与瑟、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文献中关于古琴最早的记载是《诗经》,《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古汉人在弹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这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表示对古琴的恭敬。由于历史原因,古琴艺术濒临断绝,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渐恢复,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张良杰与古琴结缘则是在它成为“非遗”之后。

  东营市建市较晚,是一片广袤而全新的城市,历史上尚无关于古琴的记载。2004年,尚是一名古琴爱好者的张良杰经过细致的调查,在本地没有古琴师资的情况下,开始到南方寻访名师,系统学习古琴艺术,一学就是十几年。2005年11月12日,在东营天丽茗茶举办了首次象征性的古琴雅集,当时山东地区弹琴者不多,有淄博、青岛琴友二人参加,东营地区也仅二人,所弹奏曲目也只是几首小曲。2005年之后,张良杰继续到南方求学,于2009年夏,被东营地区其他传统文化爱好者无意间发现并开始随学,当时第一批学员仅6人。随着东营地区学琴者日众,2011年1月8日,在东营市黄河口文化市场“颐心阁古家具馆”成立古琴社,后定名为“枕流琴馆”。“枕流”,靠近水流,以切东营为黄河所经;又《世说新语》孙子荆典“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明代文人颜继祖亦说:“无树非台还是佛,枕流漱石即为禅”。故取名“枕流馆”。那时,从学者虽然不多,但古琴在东营地区的发展开始趋于正规与平稳。

  就这样,从一个古琴爱好者到开馆收徒教学,十多年来,张良杰和古琴俨然成了知己。一生相伴,一世相随,这既是张良杰和古琴的约定,也是他对古琴的承诺。

  枕流琴馆成立后举办了多次雅集,古琴在东营地区的发展开始趋于正规与平稳。

 

  与学生之约:勤勉授业,用心传道

  而今在一些城市,学琴、授琴、雅集、斫琴、卖琴声已不绝于耳。尽管从目前挖掘的古籍来看,历代琴家已存有3000多首曲子,但近三四代琴家所弹仅百来首。之所以绝大部分古琴曲均处于沉睡状态,这与无人“打谱”不无关系。从7世纪的唐代开始,古人就用减字谱来记录古琴演奏,这也是人类使用年代最久远的一种乐谱。其由文字谱发展而来,独特之处在于只通过文字方式确定了能够准确记录绝对音高和指法。“古琴这种记谱的方式很独特,琴谱只有音高,没有节奏,必须通过琴人的自身努力转化为可聆听的音乐。”张良杰说,这是古琴教学的难点之一,老师必须手把手地教,学生才能听得懂学得会。

  对于古琴教学,张良杰有着独到的理解。张良杰认为,古人教学生叫做传承,如今叫做教学,其本质是相通的。韩愈《师说》对此曾做过经典的解读:“传道授业解惑”,是指教育的综合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并列而行。张良杰对此深以为然,他把前来学习的古琴爱好者不仅仅是当成学生,而是当成知己,真诚相待。他始终坚持教一个成一个,坚持对学生负责,对古琴艺术负责。

  由于古琴教学很难大批招收学生,所以早些年张良杰十分“低调”。曾有人劝张良杰多做宣传,广收门徒,他一口拒绝,为的就是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道”。张良杰说:“在两个小时的授课过程中,要保证授课质量,即使费尽全力,最多也只能教四个学生。如果招收太多的学生,教学质量便会下降。”而且张良杰本身还是东营职业学院的一名理科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也不轻松。

  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但是省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琴,截至目前,张良杰培养的学生已有百余人。现在,他的很多学生都已成为了优秀的古琴演奏者,其中很多也开始招收学生。在济南、潍坊、滨州等地,都有张良杰学生在“传道授业”。

  张良杰认为,要想做到教有所成,首先得自己水平够高。经过十多年对诸城派以及广陵派琴学的学习,张良杰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没有就此满足。2016年9月,张良杰远又赴上海,随九嶷派传人乔珊老师修习管平湖先生经典曲目《流水》、《离骚》、《广陵散》等。学成后又经乔珊老师介绍,奔赴河北唐山随九嶷派另外一位德高望众的老琴家李天桓先生学习《高山》、《水仙操》等曲目。截至目前,张良杰已能精弹四十余首曲子,求学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是他仍然在不断地学习提高,他说:“艺术的学习永无止境,接下来我会继续拜访名师,与他们学习交流,争取学会更多的优秀曲目。”张良杰准备慢慢积累,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整理成册,做成一套教材,让更多的古琴爱好者从中受益。勤勉授业,用心传道,这既是张良杰和学生的约定,也是他对学生的承诺。

  2011年5月,在蓝天集团孙隆昌先生的帮助下,琴馆搬迁于蓝天会馆,教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提升,学员数量也有所增加。

 

  与自己之约:走向台前,推广古琴

  张良杰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营人喜欢上了古琴。据不完全统计,东营地区目前至少有二百人可以弹奏古琴。”东营地区的古琴文化日益繁盛,可谓走在了全国前列。张良杰本人的思想也随之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他不再选择“低调”,而是主动做起了宣传,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随着张良杰琴馆里的老学员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一些优秀者当起了他的助教,忙里偷闲的他开始思考如何推广古琴文化。张良杰认为,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能够成为“非遗”更是证明了其价值。这些年来,张良杰浸淫琴韵之中,古琴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推广普及古琴文化。

  其实,张良杰已经付诸行动了。

  2011年,张良杰成立枕流琴馆之后,举办了多次雅集。历次雅集,不仅本地学员积极参加,济南、淄博、潍坊、诸城、青岛、滨州等地的琴友也闻名而来,大家欢坐一堂畅所欲言,好不痛快。除了正常的教学,枕流琴馆还致力于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受东营市实验学校委托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受河口区图书馆委托开设古琴公益课等。随着东营地区修习古琴者不断增加,为了同好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学习,在各方友好人士的帮助与协调下,东营市古琴协会于2015年8月28日正式成立,张良杰任第一届会长。之后,枕流琴馆不仅活跃于东营地区,也坚持走出去的方针:2016年11月5日,枕流琴馆学员二十余人参加潍坊市古琴艺术节系列活动;2016年12月25日,枕流琴馆诸学员赴济南参加“泉城琴庆”……此外,张良杰还在东营职业学院开设了古琴选修课。他认为,年轻人学东西快,而且更有利于古琴的传承。

  2017年10月22日,“琴响碧天秋”――第一届枕流琴馆音乐会在东营市吕剧博物馆音乐厅奏响,本次音乐会由东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东营市演艺有限公司主办,东营市古琴协会、枕流琴馆承办。音乐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五十多名古琴演奏者为观众表演了《良宵引》、《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十余首经典曲目,而这些演奏者都是张良杰培养出来的。谈及举办此次音乐会的目的,张良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古琴、欣赏古琴、爱上古琴。”而对于古琴艺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张良杰也有清晰的认识。虽然这些年古琴艺术蓬勃发展,但是其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张良杰希望多方齐努力,真正让“非遗”古琴艺术发扬光大。

  张良杰坦言,研习古琴的这些年来,他受益匪浅。每每静坐抚琴,他便会从平凡世界中超脱出来,超然忘我,在古琴的悠悠韵律中,他仿佛遇到了另一个自己,这另一个自己亦如知己般常随不离。爱上古琴,投身古琴,推广古琴,这既是张良杰和自己的约定,也是他对自己的承诺。(记者 王文朋)

  2017年1月8日,于张雅君国画空间举办枕流琴馆成立六周年雅集

(责任编辑:王文朋)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