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家的思考与行动】李建华:责任与生命相伴

关键词:东营|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家|华泰集团

开栏的话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财富积累和价值创造过程中最具生产力、最为积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当前,东营正处在经济转型、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企业家作用和企业家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东营日报今起推出“弘扬企业家精神 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专访”,通过宣传东营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宣传优秀企业家在顺应改革、推动改革、奋斗实践中展现的精神风貌,促进形成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实施,为聚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从一个只有35名职工、56万元资产的小造纸厂,发展到现在拥有职工15000余人、总资产320亿元的全国500强企业,创造了全球最大的高档新闻纸生产基地,产业覆盖造纸、化工、印刷、热电、林业、物流等多个领域……带着感叹和惊奇,记者走近华泰集团有限公司“掌舵人”李建华,倾听他讲述精彩故事,感受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做企业要因势而动,顺势而为,逆势而生。”

在李建华看来,做企业一定要看清“势”,这是企业在发展成长中,其自身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形成的“势”——因势而动,顺势而为,逆势而生。

1983年,李建华上任之初,就面临企业生存危机,他果断决定买下两家造纸厂闲置机器,使企业生产能力扩大五倍;1987年,他又组织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仅用100天就生产出了符合出口标准的卫生纸产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李建华顶住外界压力,毅然做出了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决定,最终实现产销两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仅是危机更有机遇,不少国家纷纷淘汰产能,这就大大降低了我们扩张的成本,购买设备可以比原来便宜40%左右。就拿我们重组挪威诺斯克河北纸业来说吧,它是四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作项目,建成后一直没有盈利,所以我们重组的代价其实很低。”李建华的扩张思路不仅是因为低成本,更是为了实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三点一线”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广东项目主要是针对东南亚和中国香港等地市场;安徽项目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河北项目面向西北五省和河北市场;总部70万吨高端铜版纸项目能节约大量木材,抢占国内高端市场,以前这部分市场基本被跨国公司瓜分了。”

“落后就要挨打,搞企业也是一样。”李建华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每每回想起那段被人看不起的日子,李建华感慨不已。中国加入WTO前期,李建华远赴美国、德国、芬兰、瑞典考察,国外造纸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让他暗暗惊讶。在德国汉德公司,他看上了一台二手新闻纸机,尽管是二手设备,当时在国内却是最先进的,年产能几乎相当于华泰奋斗了20年企业的全部产能。李建华怀着对企业发展的憧憬走进了汉德公司,他的热情得到的却是对方的冷遇,汉德公司副总裁温克勒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无心与他谈业务。在他看来,中国人没钱,中国工业企业一塌糊涂。可是,李建华骨子里固有一种执着的信念,一遍又一遍地向汉德公司表达购买纸机的诚意,回国后又三番五次地邀请汉德公司来华泰考察,汉德公司被他的诚意所打动,答应将纸机出售。李建华又先后5次去德国,进行了十几轮艰苦谈判,为再节约100万美元,李建华又在德国“软缠硬磨”了一周时间,整个设备共节约5亿元人民币,他人却瘦了十几斤。

就是凭借这么一股子韧劲,短短几年,华泰集团一举把高档新闻纸做到全球第一,替代了进口,降低了新闻纸价格,振兴了民族造纸工业,为中国新闻纸业争了光。

“产量是钱,环保是命,不能要钱不要命。”

李建华一直强调,产量是钱,环保是命,不能要钱不要命。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发展企业的前提是保护好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记者来到华泰集团污水处理厂,蓄水池内清可见底,几十尾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记者很难相信,这样清澈的水竟然是从华泰造纸车间流出,经物化、厌氧生化、好氧生化、三级处理等数道工艺流程处理过后的“造纸废水”。李建华自豪地说:“华泰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造纸、制浆装备,还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循环处理装备。集团先后投入30多亿元,实施了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废渣燃烧发电项目、中水循环利用等项目,对废纸、废渣、废水、废气进行循环利用,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循环生态链。”

“多年的发展实践让我们感到节能减排对企业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很好的促进。我们做企业就是为了造福人民和社会,如果只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那么企业肯定会被社会抛弃。现在国家大力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从另一个层面说这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李建华坚定地说,“去产能”不是硬碰硬的对决,而是要做好“加减法”,实现“去产能”和发展“新动能”并行推进。华泰一方面大刀阔斧淘汰了价值20多亿元耗能耗水高的3条草浆生产线、8条落后纸机生产线和9台热电机组;另一方面增上先进设备,投资200多亿元引进9条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成了“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品质”的六大国际领先的造纸基地,趟出了一条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纸媒的新闻纸用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扔掉落后产能的包袱、开辟新市场成为事关企业存亡的必然选择。小米包装盒、顺丰快递袋……一个个全新的产品,从华泰的生产线上诞生,并流向全国各地。多元化生产,让华泰集团脱离了新闻纸销量锐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面对新闻纸市场进一步缩小,华泰集团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主业从新闻纸过渡到包装纸和文化用纸。李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下一步,华泰的包装纸生产要占到60%,文化用品占30%,新闻纸逐渐缩少到10%左右。“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决定生产,目前正在研究生产多样的包装纸。”

从产品结构升级到全面完成企业升级,李建华坚持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并重,把环保理念贯穿企业整个发展过程,逐渐成为中国造纸“绿色大使”似的人物,影响了中国整个造纸产业,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的同时,也实现了他行动和思想上的和谐,履行了他“产业报国、造福社会”的光荣使命。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了华泰硕果累累的成绩和企业无限的张力。当李建华确定了“世界华泰、百年华泰、和谐华泰”三大发展主题时,标志着华泰有了更远大的梦想,更有了实现梦想的热情和能力。能够缔造一个百年品牌企业的最重要因素是“企业文化”,因为李建华坚信小企业靠的是管理,大企业必须要靠文化。

无论在华泰哪一个厂区,我们都能感受到“人、自然、经济”的和谐发展,那么,华泰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走进华泰,走近李建华,倾听他本人的声音。

随着华泰从中国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从集团起步到迈向辉煌,李建华也由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荣誉满身的知名企业家。三十多年来,李建华持之以恒的勤恳、廉洁自律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建厂初期,李建华带领干部职工每晚加班到9点多,正是靠着这“一根筋、一股劲、一口气”,硬把拼凑的设备拼装起来。投产后,厂领导日夜靠在生产一线,正常运转后,晚上也要起来检查个三四次。当时,李建华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

每天早上6点,李建华会准时来到厂子了解生产情况,除了出差没有一天例外。有一年赶上技术改造,李建华累的得了面瘫,但他戴上口罩继续靠在前线,直到设备完成安装。“掌舵”华泰以来,他从未在家过过年三十,年初一也没在家吃过团圆饭,每年过年都是跟值班工人在一起。出差从来不坐头等舱,从来没有住过高档宾馆……提起这些,李建华总是笑笑说:“很多企业垮了,就是因为带头人自己先贪图享乐。华泰是从小厂起家的,发展到现在都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非常不容易,一定要心存敬畏,有所行,有所止。”

每次新项目建设,李建华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电影,激发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2009年,集团在滨海滩涂上建设5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当时环境十分恶劣,集团就在项目工地成立临时党支部,全体项目人员在党旗下宣誓,拼靠在现场,吃住在工地,三个月不回家,发扬‘拼上、豁上、靠上’的精神,使项目按时投产,打破了国外专家‘滩涂地三年不能建项目’的预言。”回忆起过去奋斗的日子,李建华眼睛有些湿润。

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到诠释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李建华以温和、仁爱的方式教导身边员工,以谆谆教诲的方式对干部进行培养。“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是李建华始终如一的管理教导方式,如今企业越做越强,李建华依然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做法。他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的创业故事在社会和企业内部广为传颂,他是华泰人的一个“模本”,更是华泰文化的精神来源。

为什么要办企业?华泰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个问题他提了三十多年。李建华有着独特的目标定位——华泰要培养出最好的人品,进而生产出最优质的产品,塑造出最具诚信度的企业品质,成为一个负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李建华没有多少豪言壮语,而他真正实践了自己的誓言———“责任与生命相伴,尽职尽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责任有多种,能够尽到社会责任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我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尽职尽责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责任编辑:田召斌)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