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垃圾不是废物!它还可以这样用

关键词:东营市|垃圾分类|生态文明

  编者按:近日,编者收到周雅琼女士寄来的一篇关于宣传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回收利用的文章——《垃圾不是废物!它还可以这样用》,内容朴实、发人深思,让人豁然开朗。垃圾并不全是废物,其中有很多是可以被人类拿来再次使用的资源,将它们直接丢弃并非明智的选择。只要我们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和回收则会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污染保护环境。而做好垃圾分类的关键是从家庭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垃圾分类并非家庭小事,它关乎民生、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特刊此文,与读者同思同行。

垃圾不是废物!它还可以这样用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它们的去向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而当前,我省日均产生生活垃圾约7.5万吨,形象地讲,15天就可以填满一个大明湖。每年增长约7%,可以说,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垃圾围城”现象就在眼前。

  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

  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1.16亿吨,而现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一年已经超过4亿吨。这么大量的垃圾需要把多少土地变成填埋场?一旦垃圾填埋场被填满,就会被废弃,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复为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

  目前,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另一种垃圾处理方法就是焚烧。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不仅投资惊人,并且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二噁英这令人谈"恶"色变的剧毒致癌物质,就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主要气体成分之一。

  此外,无论填埋还是焚烧,都是对资源无谓的浪费,我们不断地把有限的地球资源变成垃圾,又把他们埋掉或烧掉,我们将来的子孙在哪里生存?我们对待日益增长的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其实,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通过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并通过分类的运输和处理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对于一向勤俭持家的中国人并不陌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便把牙膏皮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废布头,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用。分类后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污染,又为工农业提供了原料。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也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在这里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而垃圾回收也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元,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在美国这3个城市只是很小的一个地区,其垃圾回收不仅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且创造了5亿美元的财富。

  垃圾分类不仅是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的时尚,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在巴西,许多社区都实行垃圾分类,市长把市政大厅正门口的分类垃圾箱作为该市的荣耀。而附近的二十多个海滩,分类垃圾箱更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菲律宾的一些地方,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为清洁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垃圾分类是这个运动中的主要内容。

  不管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垃圾分类都在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而在这方面曾经世界领先的中国,这么好的传统却几乎丢失了。别人向我们学会了捡,我们却从人家那里学会了扔。 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我们便不再吝啬卖废品换回的那几毛钱,宁可把它们当垃圾扔掉。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似乎已经被淡忘。

  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这一座座的垃圾山不都是我们一家一户亲手堆起来的吗?我们又是垃圾的受害者,这些垃圾山吞噬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后果不就是要我们自己和子孙来承受吗?我们更应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来战胜垃圾污染的危害。

  2017年,东营区有一群环保人士开始试点垃圾分类。最初的试点是在农村,分类投放、收集并做到了分类运输,值得欣慰的是参与的居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中断。作为东营区垃圾分类的小小的火种,居民的行动燃发了许多公民的热情,一些大学、中小学以及一些退休老人相继进行垃圾分类尝试。市民和孩子们的行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给予了积极配合。2018年11月,东营首次垃圾分类城市试点正式启动。从18年起,居民将改变垃圾混扔的方式而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投放,清运部门改变混运的方式而分类运输,分拣和处理。它意味着在这里丢失多年的老传统,终于被拣了回来。

  在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有人曾经把垃圾比喻成放错地方的资源。每天被我们丢弃的可乐瓶属于高分子聚合有机物,如果埋在地下的话,就是100年200年也烂不掉,它还会使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肥力,甚至使土壤失去耕种的能力。可就是这些废塑料处理后还可制成纽扣、笔筒等用品。废塑料也是炼油的好原料。有人曾经形象地将它们比作“二次油田”。1吨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公斤的汽油和柴油。包括一些日常所见的不起眼的小纸片……我们知道,好的纸张是用木材造成的,一吨废纸可再造700公斤好纸,可少砍17棵大树,还能减少生产纸浆过程中的水污染。可是由于我国废纸的回收率还很低,只有20%左右,每年不得不大量进口废纸。仅96年就进口废纸137万吨。大家也许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洋垃圾"事件,那一船洋垃圾就是打着进口废纸的旗号混进来的。洋垃圾被赶走了,却留下了反思,我们为什么要从别的国家进口废纸来做造纸的原料?为什么我们不能最大限度的回收废纸,而是听任他们混在垃圾里埋掉或者是烧掉?中国的林木资源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中国的江河湖泊已由于早制的污水排放而严重污染。如果按照每人每周扔掉各种废纸平均半公斤的话,那么仅东营一个城市一周就要扔掉废纸1000多吨。

  中国有着回收废品的历史传统,我们过去回收废物,或许只是受贫困经济制约的不得已的手段;在逐渐富裕的今天,我们回收废纸,则是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所捡回来的不止是一张张的废纸,那是我们的子孙安身立命的森林和河流。

  垃圾,只有在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都是宝贝。就连那种被称为微型杀手的纽扣电池也是可以被化害为利的。我们生活中用的纽扣电池,一般都含有汞或镉等有毒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如果留在地下就很容易通过雨水的淋溶,进入到地下水当中。这种污染是很难排除的,生物学半衰期大概是30年,也就是你30年才能排出一半,对人的危害特别大。而纽扣电池里含有多种有用的金属矿材,妥善处理后回收利用的价值很高。正因为废电池有严重的危害和特别的回收价值,许多国家严禁它们在与垃圾混置,日本的社区专门有这种黄色的桶,将纽扣电池等分别投放。厨余就是剩饭剩菜,蛋壳果皮,菜帮菜叶一类的厨房垃圾。这些看似无奇的废垃圾却可以用来制造很好的有机质肥料。通过发酵或者养殖黑水虻,原有的垃圾却变为优良的有机质肥料。居民可以用它种花养草、用他们施种出的蔬菜,比起化肥食品来,既绿色又健康。厨余垃圾通常占了垃圾总量的40%,如果他们都能变成有机质肥,既省下用做填埋场的土地,又节约运送他们的车辆和能源,还防止他们滋生蚊蝇和细菌。

  垃圾分类四个环节中,最难的是一头一尾,让垃圾分类成为自觉行动需要长期培养,因为面对的是千年积习和千家万户,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甚至更久。越是繁琐越贵在人人动手参与,重在公民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养成,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的提升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根本。

  (作者:周雅琼,师范大学毕业,教师出身,现扎根于垃圾分类环卫领域,就任东营区垃圾分类培训讲师、垃圾分类宣讲团成员、东营市新型农民学校师资库讲师。)

(责任编辑:田召斌)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