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东营贡献: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定“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目标定位以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加压奋进,改革攻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8月2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党组关于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及下步工作建议的汇报,对下半年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通过对全市经济形势进行盘点分析,不难发现,东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实现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的目标。

  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上向好:

  由“稳”向“进”、由“量”到“质”、由“形”到“势”转变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和“双招双引”主战场主阵地作用越来越明显

  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延续去年以来的持续回稳态势,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基础上,二季度表现出更多积极变化,交上了闪亮的成绩单。翻看这张“期中考卷”,“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等字眼让人眼前一亮,成绩可圈可点:

  ——上半年,全市经济高位运行,主要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稳中向好的基础更加巩固。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9%,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8%,居全省第2位。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7%,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两年平均增长10.7%,居全省第4位。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1%,高于全省9.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两年平均增长14.3%,居全省第1位。外贸进出口增长73.4%,高于全省3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中上游,正加速由“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迈进,实现了更高水平的稳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季度全省第15位上升至第7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全省第10位上升至第4位,外贸进出口今年以来持续保持全省第1位。

  ——上半年,化工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3%,优势进一步放大;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01.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7.5%,均居全省第1位;民间投资占比58.5%,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提升。

  ——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40.1亿元,同比增加205.6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3.16%,同比提高5.08个百分点。

  ……

  一组组数据,组成东营高质量发展的优美曲线。

  从上半年情况看,我市主要指标保持高位,全部处于全省中上游水平,且位次不断前移,质量指标向好发展。这意味着东营经济运行的基础更加巩固,“进”的势头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由“稳”向“进”转变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数据显示,我市实现的不是单纯量的增长,而是量增质优、量质齐升。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探索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路径,实施了一批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重点项目,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重点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由“量”到“质”转变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夜景。陈仕钊摄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呈现良好态势。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化工行业超过炼油,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且优势持续扩大。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推进落实,经济发展由“形”到“势”转变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在全市主要指标排名中,各类开发区位居前列。不难发现,开发区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双招双引”主战场主阵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我市下大力气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下大力气配强建好开发区干部队伍,开发区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向上向好”来之不易:

  东营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根本性转变,是市委、市政府加强统筹谋划、系统研究、精准施策、持续用力的结果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高端化工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大数据基地。(资料图)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氧化铝纤维研究院等产业平台做大做强……

  传统产业不断“发新枝”、新兴产业加快“成大树”,东营“经济雨林”已蔚为可观,愈发展现一座工业城市的定力与活力。

  人世的辉煌,不过是岁月的坚守。

  这几年,东营能够突破重围、走出低谷,在高质量发展路上攻城拔寨,关键在于耐心、远见与坚守。

  回望三年前的东营,不可谓不“难”、不可谓不“痛”。这“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感。这“痛”,是资源型城市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焦灼感。

  从外部看,全球经济下行、国际油价下跌、宏观政策调整、资源要素趋紧。从内部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科研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压力大……

  于挫折中奋进,于转型中蝶变,于实干中突破——三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担当作为、苦干实干,擘画东营发展蓝图、领航东营改革发展。

  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人们常因时间而感怀,不仅因为时光是忠实的见证者,更因它是伟大的书写者。

  在时光变换中,我们悄然发现,东营在观念理念、质量结构、产业生态、体制机制、城市品质、干部作风各方面各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甚至转折性变化。

  “东营之变”的实现,凝结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乡镇干部、科研人员、网格员、环卫工、政法干警、自由职业者……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每位东营人,你、我、他(她),我们都是发展红利的书写者、参与者、共享者。

  保持定力,持续用力。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扎实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改革攻坚”,扎实推动“六稳”“六保”政策落地落实,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持续向上向好。

  “东营之变”的启示:

  在找准定位中突破突围 在改革创新中增创优势 在实干突破中攻坚克难

  不断做好自己的事,发展才有持续不断的韧劲和动力。在地级市中,“东营之变”的内涵、逻辑及路径,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启示一:在找准定位中突破突围

  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结局。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对于东营这样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找准定位、转型发展,紧要而迫切。

  围绕解决制约东营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问题……2018年5月起,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密集开展考察调研,查找问题,分析根源,征求意见。

  2018年金秋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立了新时代东营发展的目标定位,标注了东营市改革发展新高度。

  在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中,在环环相扣的战略布局里,东营新时代发展的三大目标定位第一次呈现出清晰面目。这,让无数东营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为东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战略支撑。

  “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来之不易。每年举行的重点项目观摩、务虚会、论证会,正不断筑牢城市的理念“底座”、标定城市的发展“航道”。

  ——通过进行重点项目观摩,让优质项目、先进理念、优良作风、专业水平充分体现,让大家在“比学赶超”中奋发向前。

  ——通过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进一步掀起“头脑风暴”、形成“智力磁场”,用好“指挥棒”、立起“风向标”,以未来视野研究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通过召开“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论证会,对工作方案进行再审视再研究,以思维升级互动耦合推动方案完善工作提升,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

  在观摩中发现优势与问题、在讨论中提出方案与建议、在论证中完善办法与举措,这一套工作办法既快又准、既有力又有效。

  这些,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东营实践”。这些做法,在社会各界引起良好反响,也在发展实践中取得了明显实效。

  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思路举措,明确目标任务,确定并落实“1+499”工作体系,使全市上下的思想行动更加统一、更加坚定。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我市迅速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相关规划编制,跟进争取支持,推动东营市规划纳入国家规划。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规划,形成并推进落实“1+9”规划体系,论证确定245个生态保护治理、重大基础设施、高端产业等重点项目。组织开展12个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逐个形成攻坚方案,实施集中突破,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

  白鹭如星 点缀林海。(资料图)

  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为各项工作赢得了主动。

  在运行调度上,我市认真落实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经济运行会商等制度,用好“3+N”“1+N”机制,准确分析形势,增强工作预见性,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措施;在政策落实上,我市围绕落实“六稳”“六保”政策,第一时间研究梳理、抓好落实、出台配套政策,确保直达基层、发挥作用;在项目建设上,我市每年从第三季度开始就谋划下一年度的项目,超前研究论证,做好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用、早见效。坚持“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研究一批”,形成梯次推进格局,推动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形势持续向好……

  从调度运行、落实政策到项目建设,这一整套经济工作“组合拳”有力有效。

  “非常之战”更有“非常之举”。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影响,在全省率先实行“两条线”作战,率先恢复生产,推动经济运行逐月向好。

  正是由于定位精准、谋划超前,才为各方面工作赢得了主动。

  启示二:在改革创新中增创优势

  在历史大潮中,时与势不断把我们推到一个个十字路口,要想大踏步赶上时代,必须勇于改革、善于创新。

  “不用去大厅交材料,真方便!”近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麦点披萨屋”经营人在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用自助智能审批一体机领取了全市第一张智能审批的营业执照。

  改革攻坚,让服务力成为竞争力。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办事需求和政务营商环境改善,以数字赋能政务服务,以系统化思维创新服务模式,持续优化政务生态。

  山峰是用来攀登的,河流是用来跨越的。这几年,我市坚决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把改革攻坚作为前进道路上破除一切艰难险阻的最锐利武器,坚定推进“九大改革攻坚”,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或正在突破见效,改革创新的活力动力持续增强。

  以重点领域改革牵引各领域发展,让改革效能充分释放。我市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流程再造、人才制度、科教、财税金融等领域“九大改革攻坚”。这些任务的推进,已产生巨大牵引作用,有力推动了“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

  “改革后,大家的考核等次与绩效工资、评先树优、奖惩激励等挂钩,危机感、压力感逐渐转变成了动力源。”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一名参与改革的工作人员表示。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5G+智慧园区。(资料图)

  2019年,山东省着力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吹响了开发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市选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垦利经济开发区作为试点单位,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促进开发区瘦身强体、回归本位。目前,我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中全部实现进位。

  体制机制改革是系统变化的关键支撑。我市聚焦聚力关键领域,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了市和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进行了财政体制、“双招双引”体制机制、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创新。组建市铁路港航发展中心、市口岸和物流发展中心,调整优化市化转办工作职责,整合设立市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服务中心。针对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实际,积极搭建人才平台,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积极招引专家团队、高校学生、技能工人等东营所需要的人才……机制一变活力来,各部门单位的职能作用更加突出。

  “过去想办‘房本’,得交房后好长时间才行,来回折腾耽误不少工夫。现在好了,交房就能拿‘本’了。”前段时间,市民陈先生交房后很快拿到了不动产证书。

  我市着眼不动产权证书办理问题,在“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证合一”的基础上,整合各方力量,推动规划、土地、人防、建设竣工、房产测绘等,与不动产首次登记、商品房转移登记无缝衔接,实现了“交房即办证”。

  改革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得益于民生领域改革攻坚的深入实施,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许多堵点难点问题得到进一步破解,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

  对于东营这样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打好新旧动能转换这场硬仗,必须将创新进行到底。

  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东营立足产业优势,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日前,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亦度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正式批准上市,企业年生产能力可达2500万支,预计年产值可达20亿元。该疫苗是山东首个上市的自产疫苗,填补了我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这几年,越来越多像亦度生物这样的头部企业落户东营,有力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东营的优选项,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氧化铝纤维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成为东营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数据显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8年的28.15%提高到2020年的34.21%,提高6.06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延伸发展高端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化工新材料、铜基新材料五大产业链条,新材料产业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新发药业是全省“隐形冠军”企业和全球B族维生素种类最全的生产企业,正在建设总投资106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园,3至5年内打造200亿元产值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等等。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转型不是转产。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我市更加重视传统产业与绿色化、高端化的对接,坚持集群发展,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重点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统筹产业、环境容量、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创新技术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园区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加快优胜劣汰,建立健全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全力“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实现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对“两高”项目实行“五个减量替代”。

  启示三:在实干突破中攻坚克难

  推动产业发展,要找准突破口。这几年,东营将突破的“主战场”牢牢锁定在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上,科学论证研究项目,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奋力按下项目建设“快捷键”,为下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月份,我市举行第二批优秀年轻干部赴温州“体悟实训”成果宣讲报告会。报告会上,7名优秀年轻干部从“两个健康”、科技创新、金融生态修复、招商引资等方面作了汇报,讲述所见所闻,交流心得感悟。

  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干部队伍后备力量储备。连续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赴温州“体悟实训”,举办成果宣讲报告会,进一步激发了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推动形成争先进位、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干事创业、改革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

  在驻村帮扶一线,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挂念着百姓冷暖,扎根在田间地头,坚守在抗灾现场,奔波在发展路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

  网格员耿燕和同事们通过居民家亮灯情况,排查居民的回家情况。于中平 摄

  在市域治理一线,广大网格员风雨无阻,专职人民调解员素质过硬,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在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一线,东营水务人实干担当、敬业奉献,3个多月时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多个项目在全省率先规划、率先完工,用实干汗水书写了东营水务辉煌。

  在“双招双引”一线,专业招商工作人员抛家舍业,频繁在外出差,用专业、敬业、乐业的精神推动一批又一批优质项目、专业人才落户东营。

  ……

  比一比、看一看、激发动力活力。去年7月份,全市乡镇街道集中比看交流会议召开。这是建市以来,市委首次就乡镇工作召开高规格会议。通过集中比看交流,促使各镇街从全市乃至全省层面比看交流、对标对表,促使各镇街认清形势、加压奋进、全力冲刺,进一步形成重视镇街、关心镇街、支持镇街的发展导向。

  改革攻坚、狠抓落实,是使命与责任,更需要制度引导与激励。

  近年来,我市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倡导使用忠诚干净担当、符合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要求的干部,打破论资排辈、隐形台阶,着力选育配强优秀年轻干部。开展“实干突破”大竞赛大比武,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多做贡献,争做抓落实的实干者,产生了强大的激励效应。

  提振精神,实干兴市。这几年,广大党员干部的境界标准、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全市干事创业、勇于拼争、唯旗是夺的热情空前高涨。

  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些信念与作风贯穿岁月——实干突破,东营从未止步!

  这几年,东营发生了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都是广大党员干部大干、苦干、实干的结果。为了重大工程项目顺利推进,许多同志舍小家顾大家,长期奋战在一线;为了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许多同志绞尽了脑汁,受尽了难为;为了争取上级支持,许多同志星夜兼程、连续奔波,持续盯紧靠实……

  时间不等人。目前距离年底仅有140多天,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让我们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奋力开创东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记者 王俊杰)

责任编辑:田召斌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