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职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育人机制创新 助力乡村振兴

  东营网讯 东营职业学院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根据专业特色,积极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研院所,推进育人机制创新,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三农情怀”的乡村振兴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加强校企合作

  学院积极与帮扶的重点村、重点农户点上突破,与农业农村局、涉农行业协会线上融合,与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营市各县区面上推动,适应办学需求,点上突破,线上融合,面上推动,形成“点线面”三维度产教融合推进机制;适应农业企业、合作社需求,校企协同,通过“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为特定农业企业培养订制岗位人才,形成协同育人机制;适应农业产业需求,校企共建专业、共建盐碱地农业产业学院,形成共建现代农业专业机制;适应乡村振兴需求,建平台,每位教师进团队,校农合作建设“产教研创”平台,形成平台合作机制。

  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张在雪(左1)、潘雪(左2)在中科院育种加速平台工作场景

  专业服务产业,提供科研支撑

  涉农专业教师团队深入乡村,承担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黄河三角洲大型湿地保护工程等项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与山东阳光园林有限公司、正大集团(东营)农业公司、农高区高新技术公司等区域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科技攻关,解决山东阳光园林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技术难题37项。助力胜景林业公司、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三年增绿计划、建设绿色生态东营”,完成造林6700公顷,林木资源总量大幅增加。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盐碱地绿色大棚种植和牧草种植体系研究。致力于中草药技术扶贫和耐盐碱园林业乡村振兴,开展新技术新技能推广培训,技术辐射农户5万户,推广绿化林、经济林18万公顷,为药农林农增收。

  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学生李孟在中科院植物所垦利3000亩梯度盐碱示范基地进行试验调查

  推进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新农人

  学院将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贯穿于现代农业技术、园林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等涉农专业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时代大学生。迄今累计培养出6000余名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服务于区域农业发展。

  2022年,以学校获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为契机,引导师生全方位投身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与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学院每学期都会派出师生团队近200人次,亲身参与、服务于该项目。

  学院每年派遣1名教师和3-6名大三优秀学生常驻中科院植物所生态草牧业团队,做好资源收集和耕种管收工作同时,研究探索“良种”配“良方”,探索盐碱地牧草生态高产种植新模式。根据农时、农事需求,组织学生前往农高区和垦利区3000亩梯度盐碱示范基地进行盐碱地田间劳作,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品格,提升学生盐碱地农业耕种管收技术技能水平。

  央视新闻频道以《在希望的田野上:培育耐盐作物 盐碱地变身大粮仓》为题报道了学院园林专业学生前往农高区和垦利3000亩梯度盐碱示范基地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事迹,山东卫视也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向盐碱地要粮食》为题对进行了报道,体现了学院课程思政融入学科建设、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的阶段成果。

  (李万立 王玉刚 陈壮壮)

责任编辑:田召斌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