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代际,听见土地!2024年7月,一支由山东师范大学学生自发组建的实践团队“声耕记忆”,走进山东省东营市乡村,启动“农耕声景与濒危技艺抢救计划”。
“声耕记忆”以“记录声音、激活记忆、联结代际”为使命,深入田间地头,用录音设备与问卷工具,打捞散落民间的农耕文化碎片。采集濒危农具操作声、方言民谣、劳作号子等声频,创新打造“可听化非遗档案”,为农耕文明留存青春注脚。
问卷为舟:解码代际断层,探问传承之路
“你知道‘打连枷’的声音是怎样的吗?”在垦利区永安镇,团队成员王岩举着问卷,向路边纳凉的青年抛出问题。为摸清农耕文化认知现状,团队设计《农耕记忆代际传承调查问卷》,聚焦“技艺知晓度”“情感认同”“传播形式偏好”三大维度,面向18-75岁群体发放。数据显示:60岁以上受访者中,78%能演示至少一项传统技艺,但仅21%认为“年轻人愿意学”;18-30岁群体中,94%表示“对父辈的农耕故事感兴趣”,但67%从未接触过农具实操。
老技艺的“沉默困境”
“木耧播种讲究‘一摇三响’,现在没人听这声了。”82岁的广饶县非遗传承人张怀礼,面对学生的录音设备感慨道。团队记录下他操作风车、木犁的完整声景,并发现:东营现存37类传统农具中,超六成因机械化普及已无人使用,与之相关的声音记忆正加速消亡。
青年问卷里的“乡愁悖论”
“刷短视频时总看到‘怀旧农耕’,但现实中觉得土气。”22岁的大学生王昊在问卷中写道。团队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对农耕文化存在“抽象认同与具体疏离”的矛盾心态,85%的人希望通过“沉浸体验”或“数字互动”接触传统技艺,这为团队后续设计传播方案提供了关键线索。
声景为媒:用科技封存濒危乡音
在利津县盐窝镇,95岁的赵金梅老人摇动百年木耧,铜铃叮当与麦种落地的簌簌声交织成独特的农耕韵律。团队成员架设环绕麦克风,录制全景声素材。一位学生感叹:“原来爷爷说的‘耧铃响,春耕忙’竟如此生动!”在东营港社区,89岁的李桂兰老人向团队口述了1947年黄河决口时“全村人用门板堵堤,夯歌震天”的历史场景。团队创新采用“1+N”访谈模式——1段主录音配合多角度跟拍、手写笔记和实物拍照,确保记忆的多维留存。
结语:青春接力,让土地的故事永不静音。“声耕记忆”团队的田野行动,不仅是一次文化抢救,更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对话。
作者:王岩 魏玉珊 张玉颖 张宇彤 盛硕硕 赵婉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