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奇迹”探析(中)】自主创新不停步

关键词:|企业|潍柴集团|自主创新

核心提示

  自主创新,动力“中国心”。建成了规模大、功能全、能力强的发动机研发试验基地,打造了研发、试验、试制、制造四大中心有序运转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线创新,不求所在所有,但求为我所用。重奖科技创新人员,全面开启“迈向高端”的战略发展之路,在产品、技术、市场、人才方面实现“四个高端化”。

  开放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引进中高端人才,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及先进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使外来文化与企业固有文化融合统一,带动企业原有人才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潍柴二号工厂车间生产线

  国内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大功率蓝擎发动机;

  国内第一台大功率缸内直喷天然气发动机;

  国内第一套自主ECU电控系统;

  行业内第一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正是这一系列“第一”,让潍柴由濒临破产变为千亿级企业,由上世纪40年代的柴油机厂变为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成立70多年来,潍柴用科技书写传奇,用创新成就辉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构建了“自主创新+开放创新+一线创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深深植入企业基因,成为企业发展的澎湃动力!

自主创新:

动力“中国心”

  咬定自主创新不放松,才能培育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潍柴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为客户提供最具成本竞争力、最具核心技术竞争力和最具品质竞争力的发动机,赢得了全球市场认可。

  日前,记者在潍柴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进度,高度自动化的加工设备,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订单多,产品供不应求,客户一般需要等几天才能提到货。”潍柴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潍柴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我国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之一,离不开对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视。

  创新始终是潍柴发展的底色。上世纪90年代,老牌国企潍柴在困境中浴火重生,靠的是阔斧改革,更是科技创新。

  作为重要基础行业,内燃机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期里,内燃机核心技术的缺乏,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在这样的困境中,潍柴亮出了科技创新的利剑。

  2003年,潍柴将合作对象锁定为世界第三大内燃机研发机构之一——奥地利AVL公司,与该公司在奥地利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内燃机研发。2005年3月,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发动机在潍柴诞生——从此,潍柴拉开了科技创新的大幕。

  此后的十几年里,潍柴通过自主创新,产品已与国际一流企业站在了同一平台上。成绩的背后,是潍柴坚持“国际视野、全球对标、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2016年4月,潍柴在北京举行“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新闻发布会暨潍柴H平台首款产品上市发布会”。发布会上,潍柴宣布,代表了中国内燃机可靠性研发制造最高水平的潍柴内燃机可靠性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潍柴产品“可靠·耐用”的差异化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多年以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潍柴始终保持在研发上的高投入,累计投入150多亿元,每年研发占比超过5%,达到国际领先企业水平。潍柴建成了规模大、功能全、能力强的发动机研发试验基地,打造了研发、试验、试制、制造四大中心有序运转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商用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了世界一流的研发实力。

  “潍柴的自主创新提出了‘三个不’,一是‘不关门’,以开放的姿态利用好世界资源。二是‘不排斥’积极利用世界上最好的资源开展自主品牌建设。三是‘不违反’,遵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潍柴有关部门负责人说,正是由于潍柴建立了全面的、长效的、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企业才能在自主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

  自主创新结下累累硕果。近年来,潍柴承担了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71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812项,其中发明专利503项。先后荣获自主创新典范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工业大奖、中国质量奖(提名)等荣誉称号。

  2017年,潍柴收入超过2200亿元,利润超过百亿元,已从业务单一的发动机公司转型成为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多元化集团,拥有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黄金产业链”。

一线创新:

不求所在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关键是自己得有“金刚钻”,有一批让企业创新“动起来”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

  “在潍柴,刚入职博士生的工资相当可观。”“在这里,能接触发动机全产业链,这样的平台很难得。”……在潍柴采访,许多员工表示,潍柴吸引他们的,是待遇,更是平台。

  今日的辉煌,得益于艰难岁月的拼搏。1998年,潍柴濒临破产,全厂职工上万人,搞研发的只有十几人。而目前,潍柴从国内著名高校和行业知名企业引进了大批高端人才。去年年底,潍柴表示,5年内将引进200名博士、2000名硕士,搭建高端人才聚集地。在去年召开的潍柴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潍柴宣布,一亿元重奖科技创新人员,全面开启“迈向高端”的战略发展之路,在产品、技术、市场、人才方面实现“四个高端化”。

  目前,潍柴首席科学家、战略总监、信息化总监等关键职位,均由近年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担任。潍柴还摒弃了过去“论资排辈”和“大锅饭”的制度,率先在技术人员中实施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机制,由传统的注重学历和工作年限,转变为重能力、重业绩。

  在持续创新过程中,潍柴人深刻意识到,买技术不如买人才,买人才不如建平台。搭建全球化平台,利用全球人才资源,成为潍柴人才战略的鲜明注脚。

  “不求所在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潍柴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基于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开放的研发体系,更多优秀人才能为潍柴所用。在此基础上,潍柴通过创新全球研发体系,实现了技术共享、全球研发、协同生产。

  2009年至2012年,潍柴先后并购法国、意大利、德国多家企业,成了由国内布局向全球布局的跨越,开启了全球化发展新征程。通过并购,打破技术垄断;通过合作研发,建立全球研发平台,推动潍柴迈上创新高地。

  “以配套海监船的发动机为例,通过北美先进排放技术研究、潍坊和法国博杜安研发中心协同设计研发,将海监船配套发动机研发周期由24个月缩减到18个月,整体研发效率提升25%,研发成本降低30%。”潍柴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在研发、销售、服务呈全球化状态后,潍柴还将用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制造技术结合促成又一次创新飞跃。

  目前,潍柴在多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形成了全球协同研发的创新格局。此外,大力开展链合创新,跟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产学研合作,还跟44家上游企业建立了研发共同体,成立了中国国际技术创新联盟,对制约内燃机行业多年的内燃机可靠性的难点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车间一线创新,让潍柴迸发无限活力。炳贤飞轮壳智能拧紧单元、福亮飞轮全自动拧紧单元、英杰全自动8轴缸盖主螺旋拧紧机……在潍柴生产车间,一个个以员工命名的设备单元,成为企业的一道风景。

  从鼓励每一个员工创新开始,不难看出潍柴的创新基因。近年来,潍柴加大对技师的培养,通过畅通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多种方式,让更多高水平技能人才扎根基层,营造了以争当能工巧匠为荣的良好氛围。

  “在2005年之前,潍柴注重花钱买设备,使企业装备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2005年以后,潍柴人认识到,一流设备还需要一流人才来管理,一流企业更需要一流人才来建设。”潍柴有关部门负责人说,潍柴面向全球顶级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地区、跨领域、多层次地引进了大量海内外高端人才。

  走在潍柴园区,随处可见来自不同国家的技术人才,有的还是内燃机专业的专家、博士。在潍柴,首席工程师、首席设计师、项目工程师成为人人眼热的岗位,潍柴就是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里他们贡献聪明才智,实现“名利双收”。

  在潍柴,收入最高的就是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办公条件最好的是技术中心大楼。公司的新产品实验室,是国内实验功率最大、台架最多的产品实验室,也是国内内燃机行业最先进的实验室。

开放创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开放,才能兼收并蓄;开放,才能加快创新。

  “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潍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际化方向迈进。”潍柴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潍柴从工厂制到公司制,进而发展到集团化;从单一发动机产品到整车整机领域,直至占据全产业链优势;从偏居一隅到游走海外,关键在于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

  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潍柴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自2006年开始,潍柴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引进中高端人才,通过持续市场化选聘,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及先进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使外来文化与企业固有文化融合统一,带动企业原有人才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此外,潍柴注重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深度战略合作,打造联合创新体系。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潍柴早已开始全球布局,从出口贸易到国际并购,潍柴国际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今天的潍柴,已完成国际化市场布局。国际化,并不是简单的企业版图扩张到海外。潍柴的国际化,一直是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布局。通过资本走出去,技术引进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2年,潍柴与德国凯傲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将林德液压这一全球领先的高端液压技术收归麾下。2015年,双方的合资工厂林德液压(中国)潍坊工厂落地投产。“潍柴发动机+林德液压”打造的液压动力总成系统横空出世,并快速进入高端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市场,悄然改变了这些行业的市场格局。

  与此同时,潍柴通过凯傲集团,并购美国德马泰克,成功构筑起一条世界领先的智慧物流产业链,成为企业增长的最强新势力,再一次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2017年,德国凯傲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37%;净利润同比增长73%。德国凯傲首席执行官高登•李斯克盛赞与潍柴的合作,认为这是中德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

  并购不是“吃掉”,而是融合。“文化融合,善意收购”,是潍柴成功的一个关键砝码。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时,潍柴出价仅为299万欧元,而一家外国竞标者出价一度达到1500万欧元。潍柴如何以低价取得胜利?原因是潍柴承诺博杜安100多个员工一个也不下岗,而竞争对手则要求立即裁员30%。最终,潍柴得到了认可。

  从海外并购整合,到合资建厂、技术输出,一张愈渐清晰的潍柴国际化蓝图引领着中国制造业的风向标。目前,潍柴产品远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相关出口占集团出口总量的90%以上。

  扛起创新大旗,潍柴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记者 葛铸聪 王俊杰 张利波)

(责任编辑:田召斌)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