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海医药:创新,小企业也能挑大梁

关键词:东营|企业|汇海医药|

    在河口经济开发区,有家企业叫山东汇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它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先后获得发明专利25项,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参与起草行业标准5项。是什么让一家小企业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创新力量?记者带着好奇走进这家企业。
  在汇海医药公司的药品研发实验室,技术部总监赵攀峰正带着科研人员,对三嗪环生产技术进行优化提升。在近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通过的科技成果鉴定中,汇海医药公司的这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但在赵攀峰看来,该技术还有提升的空间,要用最少的原料做出最大的价值。
  以前,我国自产头孢菌素原料药较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而需大量进口。国外大药企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无法通过引进——— 消化——— 吸收的技术方案加以解决,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就医成本。
  为了破解这一行业难题,自2005年成立以来,汇海医药公司一直致力于抗菌素中间体及相关产品的科研开发。“一款新药的研发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投入巨额的资金,以及大量的科研人力。”赵攀峰介绍说,企业在三嗪环生产技术上的突破,与企业舍得花钱、能够承受失败风险是分不开的,仅去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就达到1358万元,占销售收入的4.37%。
  汇海医药公司还与济南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济南大学郑庚修教授作为技术带头人,经过长期攻关,攻克制约头孢抗菌素中间体生产的关键技术,产品替代进口并大量出口,占据全国55%以上市场,引领了行业的技术创新。
  在来汇海医药公司之前,赵攀峰在济南大学跟着郑庚修教授做科研,一直对产学研结合有很大困惑:一些技术为什么在实验室中试成功,在车间里却转换不出来?现在,在企业科研一线的他有了新的感触:“人才与企业的结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技术的转化受很多因素影响,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也需要时间。但一旦打通了转化这一环节,技术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尝到甜头的汇海医药公司,更加注重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东营市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与高层次人才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和项目合作。
  “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对我们企业而言,就是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如今的医药市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能挣点加工费。要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唯有不断开发出突破性的产品,而这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坚守,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的信任和支持。”赵攀峰告诉记者。 (记者 李成)

(责任编辑:田召斌)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